陈太忠淡淡地看她一眼,也懒得计较——你的用心是好的,但是……人数不够的话,你不要指望我支持,为一个人开设讲堂,那叫知音体。
随着时间进入十一月,北崇虽然更加忙乱了,但同时又更有序了,忙乱是因为事多,而有序则是几个新来的副区长,已经较为熟悉自己的工作,能开始上手了。
事实上,在今年北崇的大调整之前,区政斧的职能早就理顺了,现在换了领导没换骨干,倒也不怎么碍事——陈太忠对区政斧的整合,以及相关行局的职能和定位,已经完成了。
倒是党委的事情,令陈书记有点头疼,好在党委的事情原本不多,除了靳毓宁这个纪检书记是外人,其他都是北崇的旧人。
既然如此,陈太忠索姓就果断放权,让徐瑞麟抓党群,也不干预靳毓宁的工作,至于说祁泰山、陈文选之类的,他往下拨钱就行了——让党委也变得生动起来。
就连办公室主任韩世华,年轻的书记也没兴趣动,该干什么就干什么,他初来北崇的时候,连李红星都能忍受那么久,自然是有宰相肚量的。
不过韩主任也不可能在这个位子上久待,陈太忠早晚要把人送走,这不仅仅是常委会一票的问题,党委办主任这种核心位置,历经两任区委书记,时间久了很容易尾大不掉。
当然,若是此人非常识相,他倒也不是一定要将人赶走。
所以,陈太忠对党委的整合,也没花了多长时间,目前还算带沙运行,不过磨合一段之后,解决一些小瑕疵,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。
至于说党委对政斧的指导职能,有陈书记指导就够了,党委没必要为这点小事分心。
他是这么分派工作的,而党委的人配合得也不错,干部进修班开课的时候,徐书记特意将陈书记请去,给学员们讲话。
真要说起来,当时在场的学员大大小小一堆,比陈书记还年轻的只有一人,但书记讲话的时候,在场的人大气都不敢出——这是绝对的北崇百里侯,名义上是,实质上也是。
看到这一幕,要说大家心里没什么波澜,那肯定是假的,陈书记如此年轻,就到达了他们穷一生精力都未必能到的位置,怎能不让人感慨莫名?
有了这般认识,愿意跟陈书记积极接触的干部,也多了起来,有些人碍于身份太低,就去结识廖大宝、王媛媛和祝杰华——这三人是大家公认的,陈书记最看好的年轻干部。
事实上,有眼色的不止是这些小干部,连朝田下来的靳毓宁,都请陈书记在纪检委讲过话。
他知道陈太忠无意向纪检委伸手,但是靳书记想把纪检监察工作搞好,想要自己说话有力度,想要受人尊重,就必须要争得陈书记的支持——哪怕是表面上的。
否则的话,不用陈太忠表示出敌意来,只要他漠视一下纪检委的存在,靳书记的工作就没法展开,不得不说,北崇党委的老大,实在太强势了。
陈太忠对靳毓宁也是不冷不热,不过他还是表态了,北崇正值高速发展时期,纪检监察对干部们的监督作用,是要强调的,纪检委的同志们不能有畏难情绪。
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,毓宁书记你放手去做,区党委就是你们坚强的后盾。
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,但靳毓宁的目标已经达到了——他首先争取的,是不被边缘化。
党委是这般情况,所以陈太忠的工作重心还是在政斧,事实上他现在的时间,已经被折腾得支离破碎。
这天一大早,他从朝田粜米渠的工地回转,下午赶到阳州市委开个会,回来之后,又跟农校的几个教师座谈一阵,并且当场表示,再给罗雅平拨十万,为农校配置电脑。
聊着聊着就到了饭点儿,农校的食堂已经把饭菜做好了,陈书记却是站起身走人——畅玉玲介绍了一个人,想跟他谈一谈在北崇承包荒山的事。
这只是个初步意向,但陈太忠也得接待,应付完之后,就接近八点了,他刚回到小院,又接到了一个电话,“陈书记你好,我是安德福。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